窑炉

魏晋南北朝的瓷器长什么样

发布时间:2023/2/21 21:42:09   

从三国到南朝灭亡,这时期南方的瓷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唐代名窑越州窑、婺州窑、洪州窑、岳州窑等瓷窑在这期间都已出现或者得到发展,瓷业地区扩大。这些有名的瓷窑创烧于汉或三国晋南北朝时期。

越窑是越州窑的简称,始建于汉,在六朝时就已形成产区范围广、瓷窑众多、制瓷技术高的瓷窑体系。三国越窑青瓷的胎质、釉色与东汉相同。胎质细腻,呈灰白色,烧结坚硬,不吸水。西晋时胎色加深,普遍作灰色或深灰色。瓷胎外普遍施青釉,釉层均匀。由于胎的颜色对釉的呈色起衬托作用,所以三国越瓷胎色淡、釉呈青色,西晋以后胎呈灰或深灰色,因而釉作青灰色。越窑瓷釉属灰釉,灰釉具有光泽好、透明度高、硬度大等特点。由于龙窑的烧成气氛控制比较困难,所以越窑窑址中往往可以看到大量的青釉或黄釉的瓷片。

瓯窑是我国古代又一规模很大的瓷窑体系,也是由汉代的原始瓷手工业发展提高而来的。六朝时期,制瓷技术和瓷器的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瓷胎坚硬,白中微带灰,釉色以淡青为主,亦有青黄色,与缥瓷接近,与西晋后的越瓷灰胎深青釉有明显的不同。器物种类丰富,可以与同时期的越窑媲美。东晋时通行弦纹与釉上褐彩。

婺州窑也是历名窑,在唐以前的瓷业中,它仅次于越窑,而可与瓯窑媲美。三国时的瓷胎较薄,呈灰白色,坯料处理不细,胎内含有粗颗粒。东晋时一部分瓷器用粉砂岩做坯料,烧成后胎呈深灰或紫色,严重的影响青釉的呈色,所以婺州窑匠师们,在西晋末就试用化妆土衬底以遮盖胎面的深色,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造。使用化妆土可覆盖胎面的颜色凹点等缺陷,并使釉层呈色柔和滋润,提高瓷器的质量。婺窑瓷器也用石灰釉,西晋开始,釉层厚而均匀,柔和滋润,釉层易剥落,开片也常见。在开片或胎釉结合不紧密的地方往往产生白色结晶,呈现一丝丝或星星点点的奶白色,这是婺窑古瓷的一个特点。

德清窑是目前已知最早烧造黑瓷的窑。德清窑的发现把我国生产黑瓷的时间提早到了晋代,可进一步上溯到汉代。德清窑瓷器胎壁较薄,胎色有淡灰、灰、深灰、砖红或紫色等。釉有青釉与黑釉两种。由于青瓷胎呈色深,所以从东晋开始,在大部分青瓷的胎面施奶白色的化妆土,以遮蔽胎色,提高瓷器的外观质量,黑釉釉层丰厚,呈黑色或黑棕色等,釉质滋润,色黑如漆,别有一种风味。大约在隋唐之际,德清窑即已衰落,退出了历史舞台。

北朝的瓷器以青瓷为主,也有黑瓷与白瓷。青瓷胎较厚重,粗细不一,有的洁白细腻,有的粗糙,多气孔;胎色也深浅不一,有白、灰、土黄和红色多种,有的并有黑点,部分胎面施白色的化妆土,使青釉釉面光滑,色泽柔和;釉色呈青、青灰、青黄等,有的釉层透明,有光泽;多数有冰裂纹,并有流釉现象;胎釉结合不紧密,容易脱釉。北朝的白瓷是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白瓷,比较细腻洁白,胎外施白釉,釉层薄而莹润,釉色白中闪黄或泛青。

三国至南北朝瓷业迅速发展,瓷窑遍布大江南北。工艺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成型技术迅速提高,施用化妆土是制瓷工艺的一项重要成就。同时窑炉、窑具与装烧技术也不断改进与提高。器型增加,使用范围宽广。白瓷的烧制成功是我国瓷器史上一项重要的成就,为以后青花、五彩、粉彩等精细瓷器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欢迎瓷器、古董、收藏爱好者一起交流学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4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