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原始陶瓷,生活文化

发布时间:2024/9/13 13:53:01   

本文乃作者小衫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小编认为: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从战国到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旧有的奴隶制经济被封建庄园制经济所取代,铁器开始广泛使用,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同时,战国时期又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残酷的战争对许多地方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直到秦汉时期,当大一。统的局面得到长期的维持的时候,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作为封建庄园经济一部分的瓷器手工业,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阶段,大约到东汉晚期,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原始瓷器演进发展成为成熟的瓷器。

古代陶瓷文艺书籍

原始瓷器在经过商、周时期的发展以后,到了战国时期又有了新的进步。北方地区的以夏商时期的白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原始瓷器,到了战国时期就停烧了。北方地区的白陶和原始瓷器的数量本来就很少,而且往往发现于都城和大地方国的都邑,表明这类高档产品应与大奴隶主经济密切相关。战国时期,随着庄园制地主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生产的规模以庄园为单位,因此这种不易制造的精致产品就停烧了。直到秦汉时期才以另一种形式,低温釉陶再次出现。

在南方地区,战国时期仍普遍使用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尤其是长江流域的江苏、浙江、江西一带,更为盛行。春秋末年,这一带属越国领地,越国为了摆脱从属于吴国的地位,在越王勾践的带领下,卧薪尝胆,执行重视耕战的政策。因此,经济和文化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国力日盛,这一时期,铜料被大量地用于制造兵器和农业生产工具,同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又远比铜、漆等生活用具廉价实用,比陶器性能优越,所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得到发展,成为当时人们重要的生活用具。

《印纹硬陶》

我认为这个时期,原始瓷器的特点是胎质坚硬,细腻致密。经过化学分析,发现这一时期原始瓷器胎料的化学成分与东汉后期浙江上虞小仙坛发现的成熟的瓷器的成分相同,说明这一时期在原料的选择和粉碎加工等方面的工艺技术已有了重大的发展进步。战国时期的原始瓷器,绝大部分是用轮盘拉坯成形的,因此,器形都十分规整。胎壁较薄,而且各处的厚薄都很均匀。

釉色多呈青色或青中泛黄,釉层有的厚薄均匀,有的呈芝麻点状。在浙江德清的窑址中,还发现了战国时期的黑釉瓷器。烧成技术方面也有了提高,浙江德清的窑址中发现战国时期的碗、钵类,以瓷土粉作为间隔具将器物叠置人窑烧制,这增加了装窑量,提高了产量。鉴于战国时期到东汉中期原始瓷器的显着进步,有学者将这一阶段的瓷制品称为“早期青瓷”,以区分商周时期更为原始的瓷器。

早期青瓷《褐彩鸟形杯》

小编认为:这个时期原始瓷器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出现了日用饮食器皿。由于原始瓷器胎质细腻,并施有光洁的青釉,利于口唇接触和洗涤,在经过一段时间仿制青铜礼器以后,自然地出现了用于日常生活的碗、盘、盅、盂、钵、碟和鼎等日用生活器。其中饮食所需用具已相当齐备。同时,模仿青铜礼器式样的鼎、钟、盂、敦和淳于等也依然大量生产。

食物器皿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种礼制上的僭越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西周时形成的使用铜礼器的制度遭到破坏;另一方面,西周时只有王公士大夫才能使用的礼器,这一时期被一些低等级的官吏和平民用来随葬,但他们很难或没有能力用青铜来制作这些礼器,于是,南北方普遍发现了大量的用灰陶、印纹硬陶或原始瓷器仿制的礼器。这些礼器均发现于墓葬中,数量众多,器形特大。江、浙、赣地区是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生产最发达的地区,战国初期和中期的墓葬都以随葬大量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为主要特征。如在绍兴漓渚23座中小型战国墓中,所出土的随葬品中,印纹硬陶占50%,原始青瓷占46%。江西清江牛头山发现了四座战国墓,共出土陶瓷器26件,其中印纹硬陶15件,原始青瓷8件,也占了大多数。

青铜器《司母辛鼎》

战国时期烧造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窑址,各地陆续。有所发现,其中窑场比较集中,生产规模最大的是浙江萧山县进化区和绍兴富盛两地。另外,在浙江德清县、上虞县和金华地区的--些地点以及广东始兴县、增城县等地也发现了战国时期的窑址。在萧山县进化区和绍兴县富盛两地共发现窑址20多处,而且每个窑址的范围都比较大。小编认为:富盛长竹园窑址,面积有平方米,发现了集中分布的多座窑炉。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座窑炉,是长条形倾斜建筑,斜度16°,窑头已遭破坏,仅存窑床和出烟孔两部分。估计全长不超过6米,窑床内侧宽2.42米,上铺砂粒一层,器物就直接放置在窑床。上烧制。这种窑由于外形细长低矮,依山坡而建,由高处透迤而下,因此被人们称为“龙窑”。

景德镇《天宝龙窑》

龙窑火焰抽力大,升温快,可以烧高温,为烧成瓷器提供了条件。同时装窑面积大,产量高。在浙江上虞发现了商代的龙窑,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龙窑实例,到战国时期在南方已较普遍地使用龙窑。由于器物直接放置在窑床上烧制,而窑内的火焰主要从窑顶部流走,窑底的温度较低,所以,放置在窑底部的器物,往往中上部已经烧结,胎骨坚硬,而底部则因为温度不够而没有很好地烧成,称为“生烧”,胎体比较疏松,呈土黄或砖红色,用利器刻画,便会落下粉末。这影响了器物的质量,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

参考资料《石与火的艺术中国古代瓷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7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