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中国历史故事东汉瓷器的烧制成功

发布时间:2024/9/15 14:16:14   

前而曾提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远在五千多年前的‘大汝口文化“(公元前.年),即已开始用高岭土作为制陶原料做成了自陶。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公元前-年),又用它制成带釉的接近于瓷器的器物。以后春秋战国时期更逐步加以普及、提高飞到了东汉时期,由于长期经验的积累,对于原料的拣选,釉的配制和施釉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窑炉结构的改善,烧成温度的提高,烧成气氛的控制等许多方面,均具备了烧制瓷器的条件,因而在浙江上虞一带首先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青釉瓷器.同时也出现了黑釉瓷器。例如,上虞出土的一件东汉四系青釉罐,胎质洁白细致,釉色青润,经化验证明:烧成温度达℃以上,瓷化程度良好,胎釉结合相当牢固,已是比较成熟的瓷器了(这类青瓷残片在该县小仙坛窑址一带,著者十年前也曾找见过)。

浙江上虞、绍兴、余姚、肖山、东阳、兰溪、龙泉及温州地区都盛产“瓷石’,所以古来就是越窑、龙泉窑的主要窑场所在,以青瓷闻名于世.“瓷石”是绢云母和石英等的混合体,相当于“高岭土、长石、石英”三者的馄合矿物.这种瓷石所含有机物质较少,粘性和吸附性较小,而且杂有水云母系矿物.它的含铁量比我国北方的次生高岭和耐火粘土高(如浙江瓷石含铁量为。3%),所以适于用还原焰烧成(据调查,上虞上浦所用原料为含铁量2.5%以下的原生高岭或瓷石)。

前面还讲过,石灰釉早在商周时代即已发明。这种釉具有光泽好,透明度高,硬度大等优点,适宜作青瓷的釉料。这样可以使坯体上刻画的图案花纹或浮雕形象清晰,表现出来:但是从历史发展上看来,氧化钙的含量越早越高,而釉层的厚度却是愈早愈薄气早期的青瓷器,上面釉层厚度仅有0.1毫米左右.如故宫博物院所藏几件汉代青釉壶,釉质透明,下面花纹清晰可辨,仿佛刚出窑不久,光亮如新.与此相同的一件流失在国外的青釉壶,据德国一个名叫罗发的博士化验已达℃,并且著文发表,称之为“汉瓷。可见,即使是外国人也早已承认它是瓷器的了。

我们的祖先在商代发明石灰釉的同时,已掌握了在陶器上刷釉的方法.但由于初期釉料的配制工艺尚不成熟,而且上釉方法简单,因此,釉层极薄,釉而不匀,常常出现裂纹或失透现象.同时,釉的玻化不良,釉色不纯,釉光不好,胎釉结合也不紧密.到了汉代,虽然仍以刷釉法为主,但已开始采用“浸釉法’施釉了.如前面所述的上虞出土的东汉青釉四系瓶,就是全体施釉,釉色较为纯净均匀而无裂痕,釉层厚度在0.2毫米以上.而且玻化良好,胎釉结合牢固。该地窑址出土的其它青瓷残片,也多具有如此的特点,反映出当时青瓷的烧制水平已普遍提高。目前仅在上虞一地已发现的古窑址即达二百余处.其中汉代窑址有四十余处。窑型基本上都是所谓的“龙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7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