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发展 >> 良渚之后,浙江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世遗种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陈淡宁
都说“世遗”是一张金名片。从西湖到大运河,再到良渚,成为世界遗产,为它们带来举世瞩目的荣光。而“圆梦”之后,人们又很快将目光转移向下一个目标,开始期待谁去续写这份荣光。
浙江的“种子选手”当然是有的,而且是必须要有。
浙江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李新芳告诉记者,在《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中,有非常清晰明确的关于《预备名录》的条目:
《预备名录》是缔约国认为其境内符合申报世界遗产条件的遗产的详细目录,缔约国应在《预备名录》中列出该国未来几年内要申报的,认为具有潜在的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或自然遗产的详细信息。如果缔约国提交申报的遗产未曾列入该国的《预备名录》,委员会将不予考虑。
作为申报世界遗产的先决条件,《预备名录》至少每10年修订一次。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网站上,中国的《预备名录》最近一次的更新是在年1月30日,项目数量总计62个。其中,与浙江有关的项目有: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青瓷窑遗址、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明清城墙、江南水乡古镇以及闽浙木拱廊桥。其中,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明清城墙、江南水乡古镇和闽浙木拱廊桥均为多地联合申报项目。
不过,除了这份《预备名录》外,年,国家文物局重设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也是一份动态名单,按照世界遗产申报的要求,尽量吸纳遗产价值突出、保护管理状况良好的遗产项目,以充分发挥预备名单作为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储备的重要作用。
“谁会成为下一处世界遗产,并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李新芳说,“我们需要更加理性的判断。”在她看来,成为世界遗产不是一条“及格线”,而是一个“强势榜”。它需要满足两个必备条件,一是遗产价值,对于全人类而言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另一个就是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达到较高的水准。
李新芳说,特别是后者,是一个不断提升完善的过程。无论是西湖、大运河还是良渚古城遗址,都经历过,且依然在经历着。相比结果,这些过程对于未来的世遗项目来说,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
所在省份:浙江省
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位于浙江省海宁市南的钱塘江河段、滨河地带,分布范围.3公顷,由海宁段海塘纵深防御体系(总长约32公里)及海塘管理机构、潮及潮文化史迹、乾隆南巡史迹五部分价值载体、15处遗产要素构成。
遗产核心是自唐代起修葺至今并仍捍卫着钱塘江北岸的海宁海塘体系和人类与之博弈千年之久却又无法不叹服于其自然伟力的的钱塘江潮。
海塘纵深防御体系是人类与“海”争地的直接见证;钱塘江潮是文化景观形成的缘起和动因,并因之产生了观潮、祭潮、镇潮等民俗以及与钱塘江潮相关的诗词书画等,是支撑所有价值的自然基础。海塘修筑管理机构则是国家海塘建设制度的产物,体现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潮文化史迹综合体现了海宁地区因海潮而产生的独特民俗信仰,包括对潮神的崇拜祭祀、通过巫术镇潮、观潮等。乾隆南巡史迹也是清代帝王重视海宁海塘建设的结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这些景观要素从不同方面共同支撑了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的整体价值,价值载体构成完整,保存真实,能够体现文化景观的代表性价值。尤其是在钱塘江现存海塘中,海宁海塘纵深防御体系遗产要素最为完整,保存长度最长,古海塘持续利用至今的典范。
上林湖越窑遗址
青瓷窑遗址
所在省份:浙江省
浙江青瓷是中国古代制瓷手工业的杰出范例,是制瓷业的发源地之一,其悠久的烧造历史、庞大的遗存规模为中国发明并传承至今的制瓷传统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根据青瓷生产工艺和制作过程,青瓷窑遗址遗产要素主要包括窑业遗存和相关历史环境。窑业遗存指青瓷制造工场的人工设施遗迹,主要包括作坊区遗迹、窑炉区遗迹、废瓷堆积、窑具遗物等;与青瓷制造相关联的历史环境要素包括瓷土资源区、薪柴资源分布区、窑炉分布坡地、作坊用水水源、交通水道等。
浙江青瓷以上林湖越窑和大窑龙泉窑青瓷为代表。
上林湖越窑代表了唐、五代时期(公元8~10世纪)中国青瓷制造的最高水平。上林湖越窑生产的青瓷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最具特色、最有影响、烧造经历时间最长的瓷种,亦曾在9~11世纪对埃及与波斯地区、朝鲜半岛的陶瓷制作产生过显著影响。
大窑龙泉窑烧制青瓷开始于五代,北宋时期瓷业已相当繁荣,南宋至明代中期为鼎盛时期“沿河十里,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当年有“瓷都”之称。宋时以哥弟窑著称,哥窑产品胎薄如纸,釉厚如玉,紫口铁足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龙泉窑遗址体现了公元10~13世纪中国青瓷的主流技术和独特的艺术成就,代表了中国宋代以来青瓷制造的最高水平。龙泉青瓷也是我国陶瓷史上传播最为广泛、最有影响、经历时间最长的瓷种,对我国南方众多地区以及东南亚、北非的陶瓷制作产生过显著影响。
宁波庆安会馆
海上丝绸之路
所在省份:广西省、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
“海上丝绸之路”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年间,兴于公元8世纪的唐代中叶,盛于公元10至14世纪的宋、元时期,至17世纪的明代后期逐渐衰落。
“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网络分布于中国跨海向东至朝鲜半岛、日本,向南向西绵延至印度洋、阿拉伯海、地中海沿岸各国。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7世纪的近两千年中,亚、非、欧洲沿海各国家和民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政治交往、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宗教传播、技术交流、民族迁徙、物产交流、等全方位的人类活动,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留下了一系列保障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海港基础设施及港口城镇遗存,外贸商品的生产基地遗存,以及因宗教、文化、技术传播和交流而产生和发展的建筑、园林、景观、作物、设施、艺术作品、工艺品等遗存,珠宝、香料、药材等贸易物品遗存,航线遗存(沉船等航线物证、重要地标,等),地理环境要素遗存,以及在宗教、信仰、生产技术、科学知识等方面遗留下的丰富而珍贵的非物质遗产等。
中国明清城墙
所在省份:江苏省、陕西省、湖北省、浙江省、辽宁省、安徽省
中国古代城墙是城市规模的界定物与城市平面格局的规范者,是保护城市内部政治机构、城市居民、工商机构等安全的防御体系,是城区与郊野的明确分界线。城墙上的城门是城区由道路轴线所构成的城市空间布局的控制和引导力量。城墙是一个大容器,它包含了城市的空间、价值甚至所有的城市文明内涵。
由南京、西安、荆州、襄阳、临海、兴城、寿县、凤阳8座城墙遗产联合申报的“中国明清城墙”分布在中国的南方与北方,它们分别代表了明清时期的都城、二级王城、府城或州城和卫所等城市体制,是一种带有强烈的中国古典城市形态特点与具有内在逻辑架构关系的城市遗产体系。
同时,它们还展现出在不同的地理背景下构建的不同的城墙模式,中国南方城墙因山水形势而建,因此平面布局不求规整;北方的城墙追求平面规整划一。城墙与护城河、瓮城、水门等各类设施功能互补,形成了集防御、交通、给水、排水、防洪、人地景观协调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池建筑工程系统,既体现出内在的逻辑性和统一性,但是在不同的地域系统中又呈现出不同特征,是城市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中国明清城墙的设计与建设水平体现了人类追求人工构造与自然禀赋相和谐的探索精神。
南京城墙属于明代都城城墙;西安城墙属于明代二级王城城墙;荆州、襄阳与台州均为明代府城城墙,寿县城墙属于明代“州”级规格的城墙;兴城城墙是中国仅存的明代卫城;凤阳城墙是属于明代最初的皇城城墙。
列入清单的8座“中国明清城墙”是中国古典城市形态与现代城市形态的参照系,是人类不同时期、地域城市文明多样性的稀见案例。同时,它们得以保存至今,还是人类传统城市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能够有机融汇、传承发展、和谐共生的典范。
闽浙木拱廊桥
所在省份:浙江省、福建省
闽浙木拱廊桥在中国闽东北、浙南山区留存着百余座,其具体分布范围大致在浙江瓯江水系以南、福建闽江水系以北的区域内,涉及浙江、福建两省的温州、丽水、宁德、南平、福州五市、十八个县。
此次提名的是浙江、福建两省七县的22座木拱廊桥:泰顺县的溪东桥、北涧桥、三条桥、文兴桥;景宁县的东坑下桥、接龙桥、大赤坑桥;庆元县的如龙桥、咏归桥、半路亭桥;寿宁县的鸾峰桥、大宝桥、杨梅州桥;周宁县的三仙桥;屏南县的广利桥、广福桥、千乘桥、龙津桥、万安桥;政和县的赤溪桥、后山桥、洋后桥。
闽浙木拱廊桥以独特的桥梁结构形式解决了木结构大尺度无柱跨越的问题,成为木结构桥梁中最具创造性和技术性的桥梁形式,代表着中国历史上木拱桥营造先进技术的杰出典范。其构造原理与中国木结构桥梁史上各类桥梁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木平梁桥—木斜撑桥—木八字撑桥—木拱桥”这一中国木结构桥梁发展脉络中处于顶端,其大量遗存从实物的角度完善了中国木拱桥的构成体系。
闽浙木拱廊桥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乡土文化,是山地人居文化的典型范例。闽浙两省交界处是山高林密、溪壑纵横的山区,溪流湍急、多险滩峡谷造成了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社会情况。古代工匠在有限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利用简单的材料、工具,创造出的桥梁解决了大跨度、深溪涧、防山洪冲毁、施工等一系列困难,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认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木拱廊桥是闽浙山区村落中极其重要的交通设施和公共建筑。木拱廊桥一般建于村落水口或用来连接山涧古道,其选址主要考虑交通便利、风水地理;它还是山居乡村生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融入了山地人居的多方面功能以及乡土文化,如传统地理风水功能、信仰空间功能以及聚会集市功能等。由木拱廊桥所形成的功能文化空间对增进民众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是对木拱廊桥文化遗产价值的延伸和升华。
江南水乡古镇
所在省份:江苏省、浙江省
江南水乡古镇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在江南地区经济和文化鼎盛时期(公元13世纪-16世纪)发展而成的具有经济、居住、生产等多种功能的城镇。它是在相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同一文化背景下,通过密切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居景观,具有相仿的规划方式、建筑风格、社会职能和文化传统。
其一,“小桥、流水、人家”为特色的空间布局。江南水乡古镇均是外湖环列、内河交叉、临水成街、因水成路、依水筑屋,水、路、桥、屋相融合的空间构造。
其二,“粉墙黛瓦、廊街岸柳、深巷老宅”为特色的建筑风格。建筑在单体上以砖木结构的一、二层厅堂式为主,构造上青瓦覆顶、木椽承檩、空斗填墙、片石铺地,屋内木构部分精雕刻而不施彩绘,形成色调雅素明净的建筑风格。
其三,“业商贾、咏诗书、尚民俗”为特色的文化传统。江南水乡古镇以水兴镇、以水成市、以水得利、商品经济繁荣,加之优美的自然环境,此地成为官宦退隐、富贾置产、文人雅居之所。从而造就了古镇人文荟萃、群贤毕至的文化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