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发展 >> 循环与回归陶瓷的尽头是中国,而不是博洛尼
#中央定调十四五经济工作方向#
每年秋季陶博会期间均是行业大谈特谈国际瓷砖流行趋势的时候,有时信息爆炸到你想一路狂奔一一逃避。
今年,博洛尼亚展历史性缺席了!
我们还敢不敢谈国际瓷砖流行趋势,怎么看趋势?
我们是不是该哑火了?
显然不是!
10月18日,第三十五届佛山陶博会首日。
“超级质感”第四季——国际陶瓷流行趋势发布暨“潮品节”KITO行于金意陶集团总部圆满举行。
回顾:金意陶×潮品节丨发布国际陶瓷四大趋势!晶钻大理石、高性能岩板...
在主题论坛上,金意陶集团瓷砖事业部副总经理李德英,金意陶岩板事业部营销总经理黄伟,广东风和日丽策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少军,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佛山专业委员会会长、大木明威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设计总监谢智明,陶艺大师石湾釉工匠刘华生,东方印象艺术馆馆长谭浩深,华夏陶瓷网总编辑刘小明,共同解读国际瓷砖设计新趋势,深入解剖当前社会环境影响下瓷砖行业的研发方向。
▲国际陶瓷趋势沙龙现场
▲本次对话论坛由刘小明(老牛)主持
温馨提示:以下对话内容未经本人审核,小标题系小编根据对话核心内容所加。
整个对话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在没有博洛尼亚展背景下,中国陶瓷的原则方向;第二部分谈国潮的背景、历史脉络以及石湾釉赋能中国瓷砖工艺原创设计的可能性。
此外,由于现场争论有点小激烈,发生了“抢麦”现象,所以并不是常规的一问一答。
01
谢智明:
基于现代简奢深挖本土人文艺术
老牛:前几天我曾经写过一篇《在没有博洛尼亚展的日子里!》。事实上,今年我们就是没有“博洛尼亚展”和“米兰展”的日子。
第一个话题抛给设计大咖谢智明老师。
没有“米兰展”和“博洛尼亚展”的情况下,您如何看整个家居设计、室内设计的潮流?
今年我们家居设计的方向又在哪里?
谢智明:室内设计是空间美学和应用科学的结合。
从宏观来讲,今天所有的趋势包括室内设计都是归纳于现代的背景——现代简约,还有深挖本土人文。
本土人文不局限于中国,应该是世界的。未来也会往这些方面加强。
我今年做了一个高档会所的项目,整个项目匹配的都是年当下流行的产品。
例如:罗伯特卡瓦利、瓦萨琪家具,包括最新的琉璃石,还有意大利最顶尖的卫浴,橱柜台面用的是进口岩板。
我的设计概念来源是业主本身就是爱马仕粉丝。
他买了一套爱马仕餐具热带雨林系列,看中了卡瓦利的家具,这个家具和热带雨林系列是匹配的,所以整个方案的设计也是往这方面。
那个热带雨林系列就是深挖人文概念产生的产品。现在无论是时装或家具、用具、产品都是这样全维度的方向。
去年陶瓷展之后,我也担心全是岩板。现在我在想,设计师是不是哪里都需要用到岩板?
先不说用在哪里,就岩板的产品研发方向,例如木纹、金属这些,我觉得都是基于现代极简,深挖本土人文艺术大潮流的方向上。
我们现在需要不是抄别人的作品,因为很多时候去意大利看完抄回来,可能工程还没做完那个设计就已经过时了。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去意大利看与时代同步的趋势。
无论是瓷砖还是其他产品,对于室内设计师来说只是一种搭配的材料,我们做的是时尚性搭配。
我们为什么去看博洛尼亚展?
其实我们设计师是去消化一个产品,因为这是个系统工程。我们要把室内设计看作“建筑和室内的设计”,是应用科学。
它不是随便搭配,而是要把一个产品消化完到应用,是一整个系统。
我刚才讲的案例,意大利的全产品系统,是经过所有设计师共同系统管理,共同研发呈现出来的。
小到水龙头,大到岩板再到整个家具、面料都是统一的,这样整个应用才会更系统。
比如金意陶出了新品,应该先让我们室内设计师消化完这个产品,才能更好的应用它。
我非常喜欢金意陶的木纹砖,这也是设计师比较好驾驭的。规格、感觉、质感都很好,而且我用多了就熟悉了这个系统。
总之一句话,建材厂家和设计师要有一个系统性的打通。
02
李德英:
要考虑整体性、系统性以及细节
老牛:李德英李总,你读懂了谢老师的意思吗?
还有,演讲时你说“去了博洛尼亚觉得没什么,不去博洛尼亚又觉得缺了点什么”,你所说的是缺了什么?
李德英:空间应用实际上是美学互相之间的搭配,包括材料的功能,还要讲究务实和美学相结合。
对于终端设计来说,我们最难突破的一点是走潮流路线还是走贴合消费者的路?
走了潮流以后,又离消费者远了,离消费者太近了,又太朴素,所以我们尽量去找这个平衡点。
我所感觉缺的是——一个对整体美学的理解。
因为我们在意大利可以感受到所有的展厅设计都是很协调、有主题的。这是设计美学方面。
再往里深究,仔细看产品又差不多,再仔细去品鉴产品时,发现它的细节十分精细,各方面处理都非常到位。
包括岩板,将来做到分时就可以把石材、木材全干掉。做到95分有可能会干掉40%,如果只能做到80分,岩板就很难做家具了。
所以这是一个整体美学的概念——空间搭配和整体协调。第二个非常重要——细节,精细程度的处理。
03
曹少军:
陶瓷的尽头是中国,而不是博洛尼亚
老牛:李总讲的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不是只做一片砖。
而是当这片砖决定要设计、研发、生产的时候,就考虑到用户以及整个空间的搭配。
谢老师也讲过,他为业主设计空间时就已经研究了这个人的身份、爱好、品位,所以要找更多经典的世界名牌全部统一去搭配。
今天的论坛已经触到了去解读意大利博洛尼亚展的实际意义。
我去意大利博洛尼亚展时和李总感觉差不多,所有产品都是成系列的,不一定有很大的空间呈现,但是一定有它内在的逻辑,包括色彩的搭配,规格的搭配,质面不同的呈现搭配。
同样的问题问曹总,作为一家产品战略顾问公司,没有意大利的日子你在思考什么?
曹少军:我想起了一首歌词,“没有你的日子里,我要更加珍惜我自己”。
我觉得,没有博洛尼亚的日子里,我们要更加珍惜自己。
其实金意陶何乾何总在年看完博洛尼亚展时他跟李总的感觉是一样的,就是我们将来要不要每年去看博洛尼亚展?
因为有些东西我们看起来好象已经差的并不是太远,但是整体的和谐性还差一点。
下面我谈一个更加深的问题,宇宙的尽头到底在哪里?
李雪琴在脱口秀上谈到一个哲学问题,说宇宙是有尽头的,终点是会回到起点的。
那我们陶瓷、瓷砖的尽头到底在哪?
按照“终点也是起点”的理论来判断的话,陶瓷起点是中国,所以我认为陶瓷的尽头应该是中国,而不是博洛尼亚。
我理解谢老师讲的“本土化、人文化”,我就是生活在这样一块土地上,本土化就是东方化,中国化。
谢智明:我们现在的受众是00后、90后,这批人是我们最大的消费群体,而他们可能在中国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生活方式和美国、欧洲的小孩是两码事。
老牛:谢老师刚才讲的本土化是基于市场,这个认知是很先进的。如果他的国内客户是国际化的人,也喜欢世界名牌,谢老师就不断输入世界名牌给他,这也是本土化。
过去我们理解本土化是一定要挖掘本土元素去做产品,然后强压给所有人,现在这样说来也不对。
谢老师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服务好消费者,因为今天很多年轻人既本土又国际,他也喜欢世界名牌,同时也喜欢中国结和陶艺这些,但要和谐的融入。
曹少军:谢老师的视野是国际化,也是本土化,我的视野比较中国化,我的本土化理解的就是中国化。
老牛:所以说所有在地化和国际化是可以切换的,今天中国市场有全球世界品牌都在这里销售。
反过来,中国的产品也销售到全球,在地化和国际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能把它割裂开来。
谢智明:我们不要有太强烈的一条边界线。
特别比我们小的一代,他们是国际化的背景下成长的,他的视野就是国际化。
好像我的女儿,她从小就去过美国、欧洲,她在互联网时代下成长,不会像我们成长的时候与国际那么遥远。
曹少军:确实没有办法争论。我讲回“世界尽头”的话题。
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经济还可以的时候,已经有更多人重视东方人的思潮,出现了东方化、国潮或者中国化元素的变化,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短期趋势。
金意陶这几年做的国潮都是这方面的表达,所以我认为宇宙的尽头可以再讨论,但是瓷砖的尽头或者陶瓷的尽头应该是中国,中国瓷砖的尽头应该是佛山,而质感的尽头应该是——金意陶。
老牛:不知不觉就把今天的“国潮”主题引出来了。
什么是潮品?我觉得原创是潮,国潮是潮,健康、设计、质感、国际化等等都是潮流。
我理解曹总的意思,我们天天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什么要这样提,今年我的理解更深些。
疫情来了之后,中国的力量是不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
曹少军:我认为中国本身发展就意味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现在,“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概念中,我觉得其实中国就处于“双循环”中的枢纽地位。
老牛:很精准,中国的崛起就会引起这种大变局,像一头雄师一样醒来,呼啸一声整个山林都会震动。
过去我们大家都在讲现代、轻奢、年轻消费者、新中产,最近两年在讲国潮,国潮本质上就像少军讲的,就是一种自信。
特别是60后、70我这种年纪的都是极度崇洋媚外的人。我们小时候非常羡慕美国、欧洲,确实也是因为自己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特别是谢总讲的,今天的小孩子5、6岁已经出国了,是在全球化的消费场景、文化场景下生长的,说国际他们已经司空见惯,反而把历史、传统文化的元素拎出来去表达我们文化属性的时候,他们觉得很自然,也很好玩。
特别是这次疫情之后,90后、00后显得更爱国,而像我这种年纪的人还在不断地被教育。
其实今天探讨所谓的国潮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事情,不要探讨为什么会来。而是说我们应该怎么做。也不要争论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做的问题。
少军总结的好,我很同意他的哲学思考,瓷砖的尽头真的可能在中国,在佛山。
李德英:希望“大师”多“下基层”一起开发原创产品
老牛:佛山也承担着怎么把瓷砖和岩板做好的历史重担。金意陶也承担着怎么把瓷砖做的更有质感,更轻奢,更有价值。
那么请问李总,你们的国潮思路起源大概是什么时候?介绍一下来龙去脉,包括未来的一些走向。
李德英:主要起源于年的“水墨山河”系列,这个设计是国外设计公司帮我们做项目时的一个素材,当时我们感觉这个水墨元素很有中国味,就进行了包装。
可以说,很多时候,国际性和中国化是交融的。
后来我们不断挖掘这个产品,包括故事和金的概念,以及一些中国元素。特别是墨滴滴在水面上化开的痕迹,那是我们中国的原创设计。
我们原来担心这种艺术国风系列产品不好卖,结果市场接受度很高,所以就越做越来劲,每年都在进行迭代开发新产品。我们觉得国风系列很有玩头儿。
我们也在不断地探讨未来怎么走,前一段时间我去了卢浮宫看画,有很多大师的作品。
我觉得现在不能把大师的作品做成砖去卖,因为都有知识产权,我觉得原创设计更多是要借助大师的作品,和大师一起开发。
大师们的境界更高,做出来的产品有意境更有味道。金意陶下一步计划跟大师合作“山水系列、水墨系列、背景墙等”。
以前大师基本都在殿堂、在学校,我觉得大师现在要下基层跟我们一起合作,共同开发原创作品,我们的产品高度会更高。这也是我们在推动的。
04
谭浩深:
陶瓷业态正在“循环、回归”
老牛:我们今天请到了石湾釉大师还有东方印象艺术馆馆长谭浩深先生,他们今年一直以来都在推动石湾釉。
少军讲中国瓷砖要回到佛山,我觉得应该回到石湾,中国整个建筑陶瓷母体应该是陶艺,之所以年第一条现代化意大利生产线会落户在佛山,就是因为石湾。
其实石湾釉按照谭总的观点,现在是可以用到建筑陶瓷设计上的。请谭总讲讲你的想法,尤其是石湾釉怎么样为整个建筑陶瓷在国潮设计风潮下贡献一份力量?
谭浩深:谢谢刘总。
少军老师讲到宇宙的终结论,这个观点我既赞同也不赞同。
因为这带有一点唯心主义,我不赞同,我觉得唯心主义最后回归也是唯物主义,叫做“循环理论”。
中国陶瓷也好,瓷砖也罢,跟中国现在的局势一样,都是大循环或是双循环。
回顾中国陶瓷历程趋势与中国艺术文化发展的趋势就可以论证这个循环论是否正确。
年,石湾耐酸陶瓷厂的利华厂从意大利引进第一条全自动生产线。
而80年代初就是中国文化艺术潮流的回归,改革开放前很多中国的老书都看不到,80年代初大家又可以读到四大名著这些,这是中国第一次文化回归。
从—年瓷砖的发展趋势,包括中国文化艺术的潮流,就是中国文化的回归过程。
第一代的瓷砖是阴阳的10×20mm的彩釉砖,绿色、黄色两种颜色的彩釉砖,后面出现印花砖,这10年基本上是中国文化回归了设计。
到了年以后中国开始融入世界,走国际化路线,出现现代风潮流。包括后来鹰牌大颗粒,东鹏金花米黄,到欧神诺雨花石,蒙娜丽莎雪白砖,以及金意陶的经典仿古这一批。
可以说,这20年是中国融入世界潮流的过程。那个时候我们的设计很开放、很包容,也渴望走出去,所以每一年都去意大利博洛尼亚展朝圣。
那时候觉得国外的东西全部是好的,中国的东西不好,所以出现了第二个否决自己老祖宗的潮流。
第一次文化回归是年到年的十年,年到年这五年是中国文化第二次回归。
这也验证了“30年河东30年河西”的说法。
陶瓷就是30年西方30年东方,现在回归了,而且才开始5年,至少还有25年的趋势,所以中国风至少还有25年的循环。
这个角度来说,前5年是国潮国风复兴的阶段,一开始很原始,还是模仿阶段,新东方主义。
但是新东方这5年不见了,又出现了一种更高档、更潮的国风国潮,出现了故宫文化。现在谁挨着故宫都发达。
比如上海的某牌子肥皂,平时卖2块多,现在搭上故宫卖到8块多,卖了1个亿;李宁前几年亏了那么多个亿,但是沾上国风做了20多个亿。
所以国风国潮不单只是带动一个潮流,而且会带动很多的收入。这个也是一种循环的理论。
去年我从文化的角度写了一篇“国潮在循环”的感想,想不到今天应验了,所有的循环周期都回到了中国,也出现了大循环、双循环的概念。
所以我觉得用循环概念去表达这种趋势可能会更合适。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刚刚李总认为刘老师跟我是殿堂级人物,刚好相反,我们石湾艺人就是民间艺人,今天我们的作品能够放在金意陶的展厅里才叫进入殿堂。
中国陶艺,景德镇发展了0多年,石湾的陶艺发展了多年,石湾的陶艺在年是高峰期。
所以从艺术角度讲,是年石湾年景德镇,年以后又回到石湾,石湾陶艺的回归是符合这种循环的理论。
年前,正德年有一条南风古灶高灶,那时石湾有多座窑炉,现在做陶瓷的没有10万人,那时做艺术陶瓷却有10万人。
现在粗略计算,做现代陶艺也是10万人,所以年前的10万人和年后的10万人做现代陶艺,这个算不算回归或者循环?
现在该轮到石湾陶艺的循环。
从去年开始,我就策划了潮品石湾行之釉彩陶艺。
石湾给人家的印象是石湾公仔,但是石湾陶艺最早不是石湾公仔,年前就有釉色陶艺,花盆、花瓶、瓦脊都是釉彩,只不过那时候是单色釉彩,是石湾红、钧釉这两种颜色。
到了前十年石湾出了五彩釉色,就是瓦脊的釉色,由单色到五彩,去年开始出现了百变石湾釉,就是华生釉的作品,目前石湾釉已经超过了款。
我们今年第一站去了中山市非遗传人何湛泉那里,他是五色釉,仿古的。
第二站去了高要的陶一峰,那才是真正的百色釉,超过种颜色,而且这种釉不是传统的东西,是很潮的东西。这些釉色比一些现代风设计的颜色要漂亮很多。
我跟郑岩郑总说,我用两个词来形容这一次潮品节走进金意陶,一个是——“炫”,这种炫丽的釉色,国外是没有的。
前一段时间很多老外来石湾,被石湾釉所震撼,他说看石湾的东西不是石湾公仔,而是石湾釉彩。
景德镇前一段时间来了一批教授,其中有一个写“中国陶瓷发展史”的,看了石湾公仔之后,他说能够代表石湾陶艺的是——石湾釉。
另外一个是——“潮”,就是国风。炫演变的也就是潮,石湾釉有超过种,所以石湾釉是一种百变之釉。
我第二点想说的就是,我们不是殿堂的东西来到民间,而是民间的东西去到殿堂。
未来也希望,希望金意陶这样的殿堂,希望石湾陶艺,佛山陶艺的殿堂能够容纳这些石湾民间的东西,把石湾的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05
刘华生:
石湾釉跟建筑陶瓷同血脉
老牛:往往真正的大师来自民间,高手在民间。他们并没有大师的称号,我们叫他的就是老师、师傅,国家层面叫工匠,这些才是未来能够跟要做超级质感的金意陶匹配的人,他们没有高帽和华服。
我去了陶一峰刘华生老师他们的工厂,感叹万千。他远离石湾,远离大师聚集的地方。
下面请陶一峰主人刘老师介绍一下自己,为什么远离大师聚集的佛山到高要市,反而还创造了代表当代石湾釉、百变釉,琳琅满目的器物?
刘华生:今天来这里有点惶恐,因为我从来没有在这样一个地方说话,说的不太好。
工艺上我年就勇敢的“跳海”了,算起来现在32年。
当时从事石湾美术工艺的生产,年的时候工厂在张槎,但那边要搞基建、修路,就没地方了,而高要刚好招商引资,所以我们就去那边。
当时我们在做欧美工艺品的出口,搬到高要一直做到现在。
在做欧美产品的时候,客人一直就让我们去做器型,做花差。当时一个花差的设计让我们根据当时潮流来做,就让我们在上面做釉,就是石湾釉,一个型出了20、30个釉,有不同的装饰味道。
我跟欧美客人一合作就是12年,这个过程中一直都是根据市场趋向去做釉的变化,每个季节也都不同。
在这个过程中迫使我们对釉进行不断地研发,我们当时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反正有单有钱我们就做。
后来石湾第一届陶瓷节的时候,我们把这些客人试产的产品拉过去,结果几天下来我们的摊位人头涌涌,基本上每天都要补货。
我当时很奇怪,这个釉色我们平常都有生产,很不显眼的东西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
后来我慢慢了解到,当各个陶瓷厂转厂以后,大家对传统石湾釉的热度就慢慢落下来了,只有欧美市场的客人特别喜欢,后来我就一直不离不弃的做,因为我也喜欢。
我从小对石湾釉,特别是龙窑烧出来的窑变釉印象就很深,所以一直在研究。
石湾釉说起来就是硅酸盐,跟地板砖一样,是一个老祖宗。但是我们在工艺研发过程里不断学习以后发现,原来石湾釉里面体系非常大。
我曾经请教过一个清华大学专门研究唐朝东西的陶瓷老师,我问他我们的釉应该怎么改进。
他告诉我石湾釉早已成为一个大釉的系统,但事实上、市面上也没有什么书记载。
他说我能把石湾釉搞好的话那就行了。
后来我再了解,实际上60、70年代的时候,石湾釉已经在全国里很有名了。
为什么?
因为石湾釉从明朝开始就一直不断在改变。
石湾是民窑,不像别的地方官窑,民窑是以市场为重。
历史上有记载,“石湾窑善仿五大名窑”。全国有名的好的都去仿,所以从历史上延用下来形成一个很独特的釉系。
70、80年代,河南要振兴河南陶瓷时专门派专家到石湾学习,石湾廖洪标大师都很熟悉这段历史。
那时石湾釉囊括了很多釉种,最耐人寻味的就是窑变釉,窑变釉有窑里气氛造成的,也有釉变。
石湾陶艺史上有“钧窑以紫胜,广窑以蓝胜”之谓。
其中蓝胜的蓝不是蓝釉,而是石湾的钧釉,复合釉,两层釉。它没有氧化却发蓝色,所以石湾釉很让人喜欢。
我前一段时间认识刘小明,从他那里我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