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发展 >> 考古玩转高科技,抽丝剥茧发掘古文明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廖慧文通讯员张兴国陈琳玲陈子慧
说起考古,你会马上想起什么?手持洛阳铲,罗盘的人正在“分金定穴”?还是在黄土里经年累月地拿着小刷子清理文物的身影?
在大众眼中,考古是一个神秘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地地道道的人文学科。但事实上,考古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科技发生了紧密的关联。曾经囿于设备和技术的限制,我省的许多项考古研究长期处在肉眼观察和文献比对的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科技考古进入大发展阶段,考古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多学科合作观念的深入,我们得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人的生活片段和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
长沙窑碎瓷片为你讲述“大时代”
今年年初,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一声“长沙窑,大唐造”的响亮口号让更多人知道了唐代“外销爆款”,工艺先进又物美价廉的长沙窑。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考古学家对于长沙窑的研究,一向是依靠肉眼和经验,内容也多是记录器型、风格、年代、比对文献。根据经验和肉眼观察,早期的研究者认为长沙窑彩瓷以釉下彩工艺为主,并将其称为“青花瓷的鼻祖”。进入21世纪,科技检测工具与方法有了新的进步,越来越多品类的长沙窑彩瓷经过检测,被确认为高温釉上彩瓷。至今没有检测到典型的釉下彩瓷。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长沙窑研究十余年的副研究员张兴国打开高精度的三维显微镜,将一片长沙窑碎瓷片小心地放在镜下。轻转镜头,电脑屏幕上就显示出放大倍的瓷片切面和釉面画面。釉面分层清晰可见。
正是依靠这种最多能放大倍的显微镜和扫描电镜、X荧光光谱分析等手段,张兴国和同事对多个长沙窑瓷片和釉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通过三维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这些标本的彩料在平面和断面上均有打破或叠压在釉层之上的现象,没发现1例有釉层覆盖在彩料之上的迹象。着彩部位在显微镜下,显得干涩、皱褶多,没有釉面的平整光滑。观察没有充分烧结的生烧制品,则可以清晰看到彩与釉的叠压打破关系,即瓷器在没有烧造之前施釉着彩的初始状态。”也就是说,这批彩瓷的烧制方法与二次烧造的低温釉上彩不同,它们都是先施釉,再于釉上着彩,最后在窑炉内一次性高温烧制而成的。因此,釉层较薄,容易造成“釉下彩”和“釉中彩”的错觉。
(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梅英正在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陶片成分。“考古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685.html